安全的股票杠杆平台 “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是一种阳谋,挺好使的,但袁绍为何不用呢_董卓_曹操_沮授
阳谋,实际上就是一种明面上坑你,但你无从躲避的套路。历史上类似的阳谋非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有二桃杀三士、推恩令、金刀计等等。这些计谋,都是赤裸裸的陷阱安全的股票杠杆平台,可你却只能硬着头皮往里走。
而“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策略,其实也是阳谋的一种典型代表。它的本质就是抓住最高权力的象征——天子,然后借助这个权威去摆布那些比自己级别低的诸侯。把皇帝握在手中,借势行事,这不就是阳谋的精髓吗?
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说法最早是在曹操身上广为传播,但这招在曹操之前就屡见不鲜。比如董卓入京后,不正是靠挟持天子来控制天下诸侯的吗?再往前看,霍光辅政的本质也差不多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了解了这些历史逻辑,你会发现其实很多事件表面不同,实质上是相似的。换句话说,就是“换汤不换药”,外包装换了,内容却大同小异。
到了汉末,天下大乱,北方的霸主袁绍比后来号称以天子名义行事的曹操更早接触到这种阳谋的思路。从董卓到曹操,中间夹着袁绍,为什么袁绍没能用好这套招数?是他自己的眼界不够,还是背后有更复杂的原因?
展开剩余88%我们不做主观臆断,理性分析,看看袁绍到底应不应该用这招阳谋?
大家还记得推荐信、名片、背书这些东西吗?它们真的好用吗?绝对好用!在关键时刻能让你事半功倍,甚至轻松达成目标。这些东西都是身份和名分的延伸,而身份和名分则是建立在秩序和规矩基础上的,也就是周公定下的“礼”。这些在规则范围内,就像内部通行证一样,关键时刻帮你打开局面。
袁绍之所以能轻松从韩馥那里拿下冀州,靠的正是袁家“四世三公”这个响当当的家族名号。你让曹操这个出身阉宦的晚辈去忽悠韩馥,试试韩馥会不会乖乖把冀州让出来?别说让,就是想让韩馥点头,也得被一顿痛揍,打得连亲妈都不认得。
袁绍家的“四世三公”就像如今的百年品牌,拥有广泛的代理商和粉丝,袁绍代表着这个品牌的传承权和拥有权,其他人只是暂时的使用者。
袁绍背后的袁家,是顶级士族的象征,唯一能压得住他们的品牌,就是皇权。而当时皇权的实际掌控者是董卓,五年后,这个权力将被一个名叫曹操的年轻人夺去。
袁绍成为冀州牧后,任命广平人沮授为奋武将军,负责监护诸将;魏郡的审配为治中,钜鹿的田丰为别驾;南阳的许攸、逄纪、颖川的荀谌都成了他的谋士。这些人基本涵盖了河北、南阳、颍川等地的士族集团,和刘秀当年创业时聚集的势力极为相似,也说明袁绍在当时士族中的威望和影响力非常高。
随着地位提升,和核心团队聊战略和发展规划,成了袁绍必做的事。沮授当时向袁绍递交了一份深刻的方案,内容大致是:以大河以北四州之地为基础,聚集英雄豪杰,拥百万之众,迎回天子于西京,复兴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讨伐尚未归顺的势力,以此称霸天下。
当然,我们都知道,给领导提方案,不能直接上来就说干什么,而是要先铺垫,再给领导打气,让他有信心、有目标。沮授很聪明,知道这一点,先称赞袁绍年轻有为,中央工作经验丰富,名声赫赫,轻取冀州更让天下人佩服他的实力。
沮授最后的总结就是:“照此方案,凭你能力,不出几年,你必天下无敌。”
沮授堪称袁绍阵营中史书上记载的最厉害战略家。几句话就勾勒出一条清晰且切实可行的战略路径:利用河北地理和人口优势,依托袁家名声,再把汉室正统的牌拿到手,基本上就赢定了。
袁绍听完后高度认可,说:“此吾心也!”这不是敷衍,而是发自内心。除“迎大驾令天下”外,其它内容袁绍和曹操之前谈过很多,就算这点没说出口,他也曾试图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可见心意已在。
因此,很多人误解袁绍“不聪明”、“没用好良策”,其实他智商在线,战略上犯错比曹操少得多。
既然袁绍认可了方案,为什么没真正去“迎大驾令天下”呢?这其中有心理上的原因。沮授提了两个核心思想:“据河北以争天下”和“迎大驾以令天下”,袁绍更兴奋于第一个。毕竟他刚拿下冀州,成就巨大;而“迎大驾”还经历了失败——拥立刘虞被拒。
人都是喜欢听让自己开心的事,失败的内容容易被潜意识忽略。这或许是袁绍没大力推“迎大驾”战略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全部。
那么,袁绍不推“迎大驾令天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们得从“可行性”和“必要性”两个角度分析。
当时的皇帝是汉献帝刘协,命运多舛,实际上被董卓掌控,董卓横行西北,袁绍面对这个状况多少有力不从心。说让袁绍去迎回天子,现实中难度非常大。
再从恩怨关系上看,袁绍甚至不愿意迎回刘协,原因很多:
第一,当初董卓废了刘辩,立刘协,袁绍曾与董卓拔剑相对,反对刘协即位。虽然矛头针对董卓,但明面上袁绍和刘协的君臣关系很尴尬。过去还说刘协不配当皇帝,如今又迎他回来,岂不是打脸自己?
第二,董卓西迁时屠杀袁家成员,袁绍心中难免有疙瘩。虽是董卓所为,但名义上的皇帝是刘协,政令出自他口,这让袁绍难以释怀。
第三,袁绍多次表现出不承认刘协政权的信号。董卓为和解关东群雄,派出大批官员做说客,袁绍因家仇与弟弟袁术将这些官员全杀了,显示他公开与朝廷撕破脸。
袁绍还写信给袁术称“汉献帝不是先帝血脉”、“刘协是杀他全家的仇人”,表明他根本不认这位皇帝。
他拥立刘虞为帝,等于宣布自己不认刘协统治。
综上,袁绍不愿迎回刘协,或者说这条路早已被各种恩怨和现实堵死。
难度大、情感复杂,是袁绍不迎天子的可行性障碍。
再说必要性。为何要“迎大驾以令天下”?核心是争取身份优势。袁绍本身“四世三公”的豪门身份,已经比一般诸侯高出一截。相较皇权,他只是略逊一筹。对他来说,迎回天子只是锦上添花,不是燃眉之急。
反观曹操,他为什么那么重视“挟天子以令诸侯”?
原因不同:
第一,刘协当时在洛阳附近,迎回难度较小。
第二,曹操和刘协没根本矛盾。
第三,曹操出身宦官家庭,只有拿到皇权牌照,才能号令群雄。
这就像游戏外挂,有些玩家到一定级别,外挂可用可不用,但有些玩家没外挂就玩不下去。
所以,袁绍不怎么重视“迎大驾”,是因为对他来说既不必要,又难以实现,还带尴尬。这并非他目光短浅或格局低下,否则他不会策划拥立刘虞这样的戏码。
同时代的贾诩提出“奉国家以征天下”,沮授提“迎大驾以令天下”,毛玠倡导“挟天子以令诸侯”,本质都是一样的:借皇权名义行使本无权力的威势。
这种套路有效!否则曹操也
发布于:天津市